2021年,面对严峻的收支平衡压力以及“十四五”开局繁重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部门强化政治担当,加强内部绩效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日常履职考核清单任务,机关效能进一步提升,为“十四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强化政治担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是坚决当好落实服务保障首都重大活动的“第一方阵”,教育引导财政党员干部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统筹调度资金资产,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二是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时间健全组织机构,认真研究工作方案,统筹运用党课宣讲、专题读书、教育培训、实地观摩等举措,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指定教材的学习。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继承财政光荣传统紧密结合,举办“财·思”青年论坛、庆祝建党百年书画展、各级党组织书记讲党史小故事等系列财政特色学习教育活动。三是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八次全会精神一体学习、一体推进,专题研究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方案,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全会精神走深走实。四是从践行“两个维护”高度完成中央巡视整改中涉及财政工作任务,认真抓好蔡奇书记月度点评会点评意见的整改,细化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好立行立改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体系建设,责任清单细化到人、具体到岗,逐级延伸、层层压实责任链条。强化考核评价,实现日常监督检查与局领导班子带队现场检查相结合,推行末位约谈制度,提升党建考核质效。六是锤炼干部队伍作风。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组织违反中央八项规定4类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家风建设,持续巩固拓展作风纪律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激励约束。结合财政新增职能,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同步建立、规范党组织设置。
二、积极高效履职,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加强财政政策调节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一是把减税降费、财源建设作为稳定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形成“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减税降费规模达781.7亿元,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组合拳”,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同时,以优化对企服务为出发点,强化主动服务、精准服务,财源建设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体系,重点财源企业稳定在京发展并扩大业务,带动增收效果明显。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32.3亿元,增长8.1%,超年初目标5.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居全国第一。二是在财政紧平衡的形势下,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统筹资金、资产、资源,支持保障“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打好“三大攻坚战”、京津冀协同发展、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支持保障庆祝建党100周年、冬奥会、服贸会等重大活动,支持保障民生改善、中轴线申遗、城市有机更新、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全市重点项目。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充分发挥直达资金惠企利民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三是加强财力下沉,确保兜牢财力薄弱区的“三保”底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市对区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力度,并进一步向生态涵养区倾斜,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规模从30亿元增长至40亿元。同时,加强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和实施期限管理,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大绩效结果与转移支付安排挂钩力度。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力有效做好民生经费保障。在财政收支持续紧平衡的态势下,民生投入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约5600亿元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一是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积极筹措资金,实行免费新冠疫苗接种,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推动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支持研究型病房和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政策,健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二是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规范调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延长失业保险待遇扩围政策,保障就业形势稳定。持续加大养老服务专项投入,推动发展养老服务驿站及养老助餐服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加大残疾人事业发展投入,继续支持无障碍专项行动。三是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出台课后服务教师激励政策,助力义务教育“双减”行动。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完善义务教育“三免两补”政策,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大力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学生资助体系。四是完善住房保障财政支持政策。将老旧小区专项资金纳入市对区一般转移支付,加强区级可统筹财力,加大各类政策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持续改善群众住房环境。五是坚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市区两级投入对口支援资金49.5亿元,并充分利用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手段,助力受援地巩固脱贫成果。
(三)聚焦支持“五子”联动,助力首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推动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持续加大科技领域投入,有力支持了“三城一区”发展和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为科研经费松绑,在全国率先修订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率先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采取“包干制”经费管理措施。二是积极争取更多财税政策在“两区”先行先试。成功向中央争取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在中关村示范区落地实施。在集成电路等4大领域获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试点政策等。优化资金保障机制,支持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高水平举办。三是助力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和促消费。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地经验,用好国资平台支持产业发展,优化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使用管理。出台《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研究制定促消费一揽子财政支持政策,稳步推进我市免税店优化布局,持续促进消费升级。四是支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持开展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倾斜财力支持副中心发展。成功争取中央资金开展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试点。提前开展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范围内京冀双方财税利益分享机制研究。
(四)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坚持厉行节约,多轮次累计压减一般性支出35.5亿元。打造预算绩效管理“北京模式”,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形成支出定额标准122项。在公交、地铁、热力、自来水等公用事业领域开展成本绩效分析,今年实现降本11亿元。优化教育、医疗、行政运行等领域支出结构,选取46项民生政策开展绩效评价并动态调整优化。开展16个区成本控制专项绩效评价,推动50家市级部门进行重点项目成本效益分析。二是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将各区、各部门的资产、债务、绩效、政府采购等融入预算管理主体流程。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建设,首批入仓资产价值近90亿元。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本市政府采购透明度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首位。充分发挥会计行业管理职能作用,重点开展注册会计师挂名执业等四类问题专项整治。三是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建立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链条项目管理机制,稳妥推进隐性债务化解,探索实行债券分批次精准发行,完善债券资金“穿透式”监测,加快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充分发挥债券对投资拉动作用。研究出台本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实施意见、管理细则及出资人职责暂行规定。
三、以绩效管理为抓手,日常履职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一)提升机关绩效管理水平。一是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按照督考结合的要求,科学编制我局日常履职工作清单,并将市政府折子工程、为民办实事、全市财政工作报告重点任务等汇编成局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人。二是开展全程跟踪督办和问题研判。对绩效清单任务每月开展梳理分析,在局长办公会上通报完成情况,对进度滞后事项重点调度,并及时向市领导报告解决措施。截至目前,我局2021年绩效清单任务均已完成。三是加强绩效整改。在全局范围内专题通报上年度市政府绩效考评结果及相关问题,相关责任处室针对绩效考评存在问题逐项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并完成整改工作。
(二)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一是制定“十四五”财政法治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本市财政法治建设主要任务和落实举措,以法治化手段深化引领财政体制改革。二是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监督管理,全面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工作制。三是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切实做好预决算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等重点突出问题的监督检查。四是贯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总结归纳“1+4+N”机制推进公平竞争审查、依法强化首都营商环境财政政策支撑的经验做法,积极申报本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三)强化政务服务管理。一是政务服务事项精简至2项,100%实现“一网通办”,编制《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业务培训手册》,让群众看得懂、好执行、简便办。二是做好接诉即办工作,2021年接诉即办考核中我局“三率”均为100%,综合考评成绩为满分。三是切实履行法定公开义务,对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逐条梳理公开,积极推进决策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依法依规开展依申请公开。
(四)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把支出关,严控行政运行成本,“三公”经费规模持续保持低位。按照全市要求,切实推进预算业务一体化、重点项目成本绩效管理等改革,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内部财务管理水平。